close
找一本歷史小說我在找一本歷史小說,敘述河洛人南遷的小說。昨天,帶朋友看中醫,等候當中和醫師聊起了歷史小說,本是要探求近來好看的小說以及內地小說的搜尋門路,結果竟意外地勾起河洛人的那段歷史。我很是意外,也超興奮,對於這樣的家族淵源,對於阿爹以前整理族譜的畫面還深深烙印的此刻,我徹夜難眠。如果中醫師說的是真的,河洛人為黃河與洛陽的簡稱,戰亂時代,隨著皇族南遷至晉江漳州泉州一帶,清朝過後又移民到了台灣,形成了現在大家熟知的閩南人。信用貸款而同樣一篇章的歷史,倒轉追溯,隴西門派的李氏家族,應該也就是這大時代下的河洛移民潮當中的一支,那麼我阿爹很久前開玩笑跟我提過,我們可能是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的子民一說,可不是空穴來風了呀!!其實,這樣的正本溯源,多少帶點皇族血統的自我陶醉,但從小以來的好奇,加上多年前曾在澳洲碰到內地朋友,同樣是隴西李氏家族的朋友,隱約之中,對於這樣民族大遷徙的興趣,自然養成。去年一陣1949風潮,然後是大明王朝.明朝那些事兒等歷史小說,直到大江大海.褐藻醣膠巨流河的火熱,我不明就裡地開始愛上這野史建構歷史的趣味。不過,家族史等這樁原本嚴肅的事兒,這樣被我一說,似乎有些輕蔑。阿但~我的老祖宗阿,你可別三更半夜來找我,我真的只當是生活一般地遙望那大時代的故事,不至於大江大海般深沉,無意考究那歷史的軌跡,態度就輕鬆點囉!!所以,眼看那巨流河的小說,如此透過書寫描繪時代歷史的手法,讓我是好生羨慕。可惜,家族歷史的淵源流長,恐怕已是橫跨世紀的歷史長河,當然找不到真人真事版留下真跡,但我想透資產管理公司過野史小說的拼湊(大陸很時興這套的),或許可讓後代子孫的我們,從中找到蛛絲馬跡。(註:小說還沒找到,但谷歌已經透露了我一些訊息,詳見本頁末"後記",但我不喜歡文章裡"難民"的稱呼,說"開疆闢土的先民"是不是好聽些?)古籍課堂中,曾於故宮修繕的老師說著,如果能於古書中發現一丁點血漬或頭髮,是非常了不得的重大發現...。當下台下的我,其實是喃喃自語著 : 那頭髮是誰的我好像沒那麼關心,如果是我李家祖先所遺留,我應該會興奮地跳起來歡呼吧褐藻醣膠。嘿~或許阿罵之前提過,祖厝李家曾有的聖旨,應該拿出來檢查一下,或許真有頭髮血跡(驗DNA?),即便只是一點皮膚灰削,哇~~~繼續作夢吧你...................(照片中是父執輩的祖厝前合照,另感謝妹子及時拍來的照片.)忍不住要分享這照片~又感謝專程去拍+跟我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妹子~是我小孩時最愛的巷子~走到底是甘仔店~好多好玩好吃的東西 以下資料來自: 維基百科網頁(2010.3.7查檢)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房屋出租部地區。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的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漢朝時,隴西李氏出了兩位重要人物: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李廣孫李陵戰敗被俘降於匈奴7,使隴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稱皇帝的君主。北魏孝文帝孝文漢化詳定各族漢姓,確室內設計立了門閥系列,隴西李氏晝夜兼程策馬趕至洛陽討封,被時人譏為「馳李」。到了隋朝,隴西李氏已經是權傾朝野的世家望族。自稱出自隴西李氏的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奉李姓為國姓。[1]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將李置於諸士族姓氏之首,更將有功之臣賜姓李,從此隴西李氏由一個血緣系統的宗族演變成為一個「多元一體」的龐大世族。另一擇新聞來自: 大公網(2010.3.7查檢)李氏祭祖大殿隴西奠基【本報記者楊韶紅、柴小娜隴西房屋貸款2009-10-30電】第六次修復李家龍宮,建設可容納500人同時祭祖的隴西堂祭祀大殿今天舉行奠基儀式。國內外李氏文化研究人員、李氏宗族代表、甘肅省及當地政府要員及來自福建等地的一批李氏宗親祭祖代表團今天齊聚隴西縣城西北部的李家龍宮。近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80多個李氏宗親組織和內地29個省市區的15萬餘李氏族人曾赴隴西尋根祭祖。…。隴西是天下李氏的「郡望」和「故里」。李世民登基後,九份民宿下詔天下李姓的郡望為隴西,並在隴西縣城西北角修建並親書「李家龍宮」。現在,在閩、粵、台、港、澳及東南亞各國的李姓同胞,家家戶戶都有「隴西堂」的匾額,以遙祭祖先。海外李氏宗親會會址的高大建築物上都用漢字署名「隴西」二字。目前,隴西「李家龍宮」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李氏族譜收藏研究中心。 後記 : 清華大學江仁台教授文章(2010.3.7查檢)河洛指的是黃河與洛水相交的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現屬河南。洛陽是東漢和兩晉的都城,東漢末黃巾作亂,西晉初有西裝外套八王之亂,按西元317 年是西晉國都,洛陽被胡人攻陷(史稱五胡亂華),東晉開始建都南京,偏安江南的一年。為避胡禍,當年有數百萬難民自京師洛陽一帶南遷。其中一大部份是向新都南京投奔,但南京地區腹地有限,只好另謀出路。由於洛陽地近黃河、洛水,附近居民大多通水性,既然南京無法立足,只好乘船出長江口,沿海岸南下發展,部份停留在舟山群島,部份到達浙江溫州,部份更南下至金門、廈門、泉州、彰州及廣東潮州。為不忘本,將所講語言,稱為河洛語,難民土地買賣們也以河洛人自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x18fxjfy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